脐带绕颈是妊娠期和分娩时的常见现象,指脐带环绕胎儿颈部≥360°。约20%-30%的足月分娩中存在脐带绕颈,其中大多数(约80%)为单周绕颈,且不影响胎儿健康。
一、脐带绕颈的分类与发生机制
1. 分类 按绕颈周数: - 单周(占75%-80%) - 双周(占15%-20%) - 三周及以上(罕见,<5%),有个案报道绕颈10周,脐带长143cm
按松紧度: - 松弛型(脐带可滑动,占多数) - 紧绷型(脐带压紧颈部,需警惕) - 按形态分型: - A型:脐带从胎儿颈后绕至胸前,呈“U”形,易自行松解。 - B型:脐带从颈前绕至颈后形成“锁结”,可能随胎动变紧。
2. 发生原因
- 胎儿活动频繁:尤其孕中期羊水多、活动空间大时。 - 脐带过长(>70cm):脐带越长,绕颈概率越高。
- 随机事件:与孕妇年龄、种族、产次无关。
二、产前诊断:超声的准确性与局限性 1. 诊断标准- 灰阶超声:显示脐带至少环绕颈部75%。 - 彩色多普勒:提高诊断率(敏感性达83%-97%)。
- 三维超声:对多周绕颈显示更清晰。 2. 超声提示“高危”的征象
- “Divot征”:胎儿颈部皮肤压痕,提示绕颈较紧。
- 脐带血流异常:如脐动脉阻力指数(RI)增高。
3. 注意事项
- 假阳性常见:脐带仅靠近颈部可能被误判为绕颈。
- 动态变化:绕颈可能自行松解或重新缠绕,无需过度复查。
三、脐带绕颈的风险:证据与争议
1. 总体风险极低 -多数研究显示,单纯脐带绕颈不增加胎儿死亡或脑损伤风险。 - 死胎风险:单周绕颈与无绕颈无差异;多周绕颈(≥3周)风险略增。 - 新生儿结局:Apgar评分、脐血pH值等与无绕颈组无差异。
2. 需警惕的情况 - 合并脐带真结、多周绕颈、单脐动脉合并脐带绕颈,可能增加不良结局发生率。 - 分娩时急性缺氧:罕见,多见于绕颈过紧+产程过长。
四、临床处理:产前、产时与分娩策略 1. 产前管理 - 无需特殊干预:单纯绕颈不增加风险,常规产检即可。 - 胎动监测:如绕颈≥3周或孕妇,需注意胎动,可加强监护。 - 避免过度检查治疗:无证据表明额外超声或提前分娩能改善结局。
2. 分娩期处理 - 阴道分娩非禁忌:多数绕颈胎儿可顺利经阴道分娩。 - 紧急情况处理: - 若胎头娩出后绕颈脐带过紧,可采用翻转法:将胎儿躯体旋转娩出,避免强行牵拉脐带。
- 极少数需断脐:仅当无法松解且胎儿窘迫时,两把血管钳夹闭后剪断。 3. 剖宫产指征: 仅当合并其他高危因素(如胎儿窘迫、产程停滞)时考虑,单纯绕颈非剖宫产指征。 4.臀先露胎儿 — 对于超声示脐带绕颈过紧或多周脐带绕颈的臀先露胎儿,不行外部头位倒转术(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, ECV),并建议不尝试阴道臀位分娩, 因为此类病例中这些操作的并发症风险可能升高。 但由于脐带绕颈可能在临产前松解,可安排数日后超声复查,若脐带松解,则实施ECV。对于单周脐带松弛绕颈的臀先露胎儿,可在超声监测胎心率情况下尝试ECV。
五、准妈妈常见疑问解答 Q1:绕颈能否通过体位调整解开? → 无科学依据。胎儿活动可能使绕颈松解或变化,但无法人为干预。 Q2:需要提前催产吗?→ 不需要。若无其他并发症,等待自然临产更安全。 Q3:绕颈会导致宝宝智力问题吗?→ 不会。除非罕见急性缺氧事件(如产时绕颈过紧+处理延误)。
六、总结
1. 脐带绕颈是常见现象,多数不影响妊娠结局。
2. 超声诊断需结合多普勒,避免过度解读。
3. 无需因绕颈改变分娩方式,产时医生会妥善处理。 4. 警惕胎动减少,但不必焦虑——定期产检是关键!
5.若绕颈合并脐带真结、单脐动脉等高危因素,需个体化评估。 通过科学管理,绝大多数脐带绕颈的孕妇可顺利分娩健康宝宝!